〖文章分类:国学典籍 / 将苑〗〖阅读选项〗 |
|
谨候
【原文】
夫败军丧师,未有不因轻敌而致祸者,故师出以律,失律则凶。律有十五焉,一曰虑,间谍明也;二曰诘,谇(音:岁)候谨也;三曰勇,故众不挠也;四曰廉,见利思义也;五曰平,赏罚均也;六曰忍,善含耻也;七曰宽,能客众也;八曰信,重然诺也;九曰敬,礼贤能也;十曰明,不纳谗也;十一曰谨,不违礼也;十二曰仁,善养士卒也;十三曰忠,以身徇国也;十四曰分,知止足也;十五曰谋,自料知他也。
【译文】
凡是将领领兵出师不利,都是因为轻视敌军而产生的后果,所以军队在出师时要严格军律、军令,如若军纪松驰,军令不严,便会招致灭亡。军纪军令应规范的问题有十五项;一是虑,要仔细地考虑、谋划,探明敌人的所有情况;二是诘,盘问、追查,搜集敌人情报,并仔细判断情报的真假;三是勇,见敌人阵势威武强大也绝不屈服;四是廉,不为眼前小利所诱惑,以义为重;五是平,赏罚公正,公平合理;六是忍,忍辱负重,寄希望于未来更伟大的使命;七是宽,宽厚,宽宏大量,能包容他人;八是信,忠信、诚实,遵守诺言;九是敬,对有才德的人以礼相待;十是明,明白是非,不听信谗言;十一是谨,严谨、慎重,不违礼不悖法;十二是仁,仁爱,能无微不至地关心、体贴下级官兵;十三是忠,忠诚报国,为了国家的利益,就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;十四是分,行为有分寸,守本分,做事情量力而行;十五是谋,足智多谋,能知己知彼。
【解析】
《谨候》一文讲的是治军用兵必须严谨的问题。作者提出“师出以律”,要求将领治军用兵都必须按原则办事,否则就会“败军丧师”。接着,作者提出了十五项“律”,详细陈述了治军用兵必须遵循的十五项原则。这十五项原则,概括起来,就是中国兵法常说的,也是作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述过的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勇、严、信”等项,这是造就一支仁义无敌之师的关键。任何一位想要有所作为的将领,必须遵循这些原则,才能带好兵,打胜仗。
郑成功是民族英雄,也是善于用兵的优秀将领,现举出他用兵的几个侧面,可以帮助人们领会《谨候》一文的论述。他的军事才干,本书在前面已提到过的训练士兵和奇袭鹿耳门,已有充分展示。他在与清军作战中的几个战例,更能全面显示他的指挥才干和气慨。在漳州附近的江东桥,郑成功的义军曾与清军进行过一场激战。当时,清军头领认为郑成功年轻,没把他放在眼里,肆无忌惮地领兵冲了过来。一路上清军没有见到一个郑成功的军兵,便更加猖狂地冲来。突然,一声炮响,义军几路人马从埋伏之处冲了出来,立时将清军截成了数段,令其首尾不能相顾。义军一阵冲杀,清军乱成一团,只顾逃命了。郑成功挥军追杀,乘胜包围了漳州城。过了几天,清廷派出一员久经战阵,又会用兵的大将马逢知援救漳州。郑成功召集众将商议,定出了破敌之策。清军大将马逢知带领4000多名骑兵和步兵,连夜赶赴漳州,到了灌口镇,仍没见到义军人马,便下令安营扎寨,就地休息。还没等清军安好营,忽然四面山上战鼓齐鸣,杀声震天。马逢知连忙下令准备迎战,可左等右等,却不见义军一人一马,四下里的鼓声、喊声也停了。马逢知认为义军只是虚张声势,便下令生火做饭。可清军刚一点火,四下里的鼓声、喊声又响了起来。清军连忙又准备迎战。而义军仍是不出一人一马。就这样,闹得清军一夜不得安宁,没吃没睡。好不容易挨到天亮,马逢知登高了望,只见漫山遍野都是义军人马,只有一条路空空荡荡,马逢知怕义军有埋伏,可又无别的路可走,只好派出一小队人马侦察前进,大队人马随后跟进。一路还算平静,清军很快便进了漳州城。马逢知正在高兴,却已被义军将漳州城紧紧地包围起来。原来,郑成功知道漳州城内存粮很少,而马逢知又是善战将领,如硬拼,义军会受到很大损失,便决定将马逢知放入漳州城内加以围困,消耗削弱清军。
清军果然被困了4个多月。后来,大批援军到来,郑成功才撤退到海澄。义军退到海澄后,清军大队人马前来进攻。郑成功将义军配置在镇远寨,关帝庙和海澄三处、形成犄角之势,可以分散敌军,又可互相支援。清军用大炮猛轰海澄要塞,城上城下一片火海,义军伤亡较大,形势危急,可郑成功寸步不离将台,坚持指挥督战,敌军炮火越来越猛,义军将领刚把郑成功推下将台,一颗炮弹就落在将台上爆炸了。郑成功和众将士一起死守,始终没让清军攻破城寨。敌军硬攻不行,又在一天夜里偷袭,郑成功早已从清军的空炮声中判断出清军声东击西的阴谋,传令士兵手持斧头在城墙上埋伏,敌军刚从云梯上探头,便遭斧头砍杀,一个也没能爬上城墙,城下敌将还一个劲儿地催兵上城,许多清军便这样送了命。后来,敌将发现中计,下令撤退,郑成功又下令炮击,并指挥三路人马乖胜出击,消灭了大批敌军,其余的清军也投降了,只有一名带兵将领逃脱。
郑成功不但智勇双全,而且治军有方,赏罚分明。当郑成功奉桂王诏命,带兵去广西增援抗清的明军时,留下他的叔父郑芝莞守卫厦门。郑成功大军开走后,清军泉州总兵乘虚而入,对厦门发动进攻。郑芝莞见清军势大,便带上家财不战而逃,丢掉了厦门。郑成功得知清军攻打厦门的消息,便派出水、陆两军回援,自己也带领大队随后返回。回援部队很快收复了厦门,并活捉了清军头领马得功。
郑成功返回厦门后,奖励了收复厦门有功的水、陆军将士,但郑成功的叔父、回援部队头领郑鸿逵却没受奖,因为他私放敌将,算作功罪相抵,不奖不罚,只给予告诫。对临阵脱逃、丢掉厦门的郑芝莞,郑成功不徇私情,宣布按军法从事,处以死刑,郑芝莞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,终被推出斩首。郑成功赏罚分明,执法如山,更得全军将士拥戴,大大增强了义军的战斗力。在用人上,郑成功也有独到之处,且不说他在选拔将领,对待部属等方面的好处,单说在对待何廷斌上,便大有学问。在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后,荷兰派驻台湾的总督派了一个代表团到厦门谈判,企图用金钱、军用物资等换取不进攻台湾的许诺。代表团的翻译就是何廷斌,他是福建南安人,从小在家读书,很有学问,曾随郑成功的父亲做过事,何廷斌既不愿为明朝“招抚”,又不肯投降清廷,便到了台湾。因他会说荷兰话,被荷兰殖民当局逼着当了翻译,但他爱国之心不改。趁谈判之机,何廷斌暗中向郑成功通报台湾情况,并请郑成功早日收复台湾,郑成功经过了解和试用,证实何廷斌可信后,便大胆使用,让他详细搜集敌情,做好策应工作。何廷斌果然不负重托,画出了台湾防务情况的详细地图,为郑成功奇袭鹿耳门,顺利登陆,直至最终收复台湾,提供了可靠依据,有力帮助。
郑成功在台湾登陆后,台湾人民热烈欢迎,但对义军并不很了解,再加上荷兰传教士大肆散布谣言,攻击义军,当地的少数民族存有疑虑便不难理解了。一次,郑成功带着何廷斌,率领一队军兵到高山族的番社视察慰问。当地高山族首领以为郑成功是来要粮要钱的,便决定试探一下。他让人送上四只盘子,分别放着金、银、草和泥土。郑成功一看就明白了,笑一笑,让何廷斌告诉高山族人:“成功来台湾,为的是收复我中华的土地,不是为了金银!”说着让亲兵收下放着泥土和草的盘子,并把许多布匹等物品回赠给高山族同胞。这一消息很快传扬开去,台湾各族人民再无怀疑,积极帮助义军。
|
文章作者:诸葛亮 更新日期:2011-01-06 |
〖文章浏览:〗〖打印文章〗〖发送文章〗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