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列子》周穆王第三
  【原文】

  秦人逢氏有子[1],少而惠[2],及壮而有迷罔之疾。闻歌以为哭,视白以为黑,飨香以为朽[3],尝甘以为苦,行非以为是。意之所之,天地、四方、水火、寒暑,无不倒错者焉。杨氏告其父曰:“鲁之君子多术艺,将能已乎!汝奚不访焉?”其父之鲁,过陈,遇老聃,因告其子之证[4]。老聃曰:“汝庸知汝子之迷乎?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,昏于利害,同疾者多,固莫有觉者。且一身之100迷不足倾一家,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,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,一国之迷不足倾天下。天下尽迷,孰倾之哉[5]?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,汝则反迷矣,哀乐、声色、臭味[6]、是非,孰能正之?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,而况鲁之君子迷之邮者[7],焉能解人之迷哉?荣汝之粮[8],不若遄归也[9]。”

  【注释】

  [1].逢——音páng(旁),“逢”的本字,姓。

  [2].惠——通“慧”,聪明。

  [3].飨——食用。朽——犹臭。

  [4].证——通“症”,病。

  [5].倾——王重民:“‘倾’字与上文不相应,盖‘正’字之误。此老聃与逢氏之言,谓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,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,昏于利害,乃真病耳。特以同病者多,反觉不病。若天下尽如汝子之迷,尚孰求而正之哉?”“《御览》四百九十引正作‘正’,可证。”

  [6].臭味——臭,音xiù(秀)。臭味,气味。

  [7].邮——通“尤”,最。

  [8].荣——通“赢”,负担。

  [9].遄——音chuán(传),迅速。

  【译文】

  秦国的逢氏有个小孩,小时候很聪明,长大以后却得了迷糊的病症。听到唱歌以为是哭泣,看到白色以为是黑色,闻到香气以为是臭气,尝到甜昧以为是苦味,做错了事却以为是正确。意识所到的地方,无论是天地、四方、水火、寒暑,没有不颠倒错乱的。一个姓杨的告诉这个孩子的父亲说:“鲁国的君子多才多艺,可能能治好吧!你为么不去拜访呢?”孩子的父亲去了鲁国,当路过陈国时,碰到了老聃,便告诉他儿子的病症。老聃说:“你的愚昧哪里能知道你儿子的迷糊?现在天下的人对什么为是、什么为非搞不清楚,对什么是利、什么是害糊里糊涂,害这种病的人很多,本来就没有清醒的人。而且一个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家倾覆,一家人迷糊并不能使一乡倾覆,一乡人迷糊并不能使一国倾覆,一国人迷糊并不能使天下倾覆。天下人都迷糊,谁能纠正呢?如果使天下人的心都像你儿子的话,那么你就反而是迷糊的人了,那哀乐、声色、气味、是非,又有谁能纠正呢?我这些话未必不是迷糊的表现,更何况鲁国的君子们都是迷糊得最厉害的人,又怎么能解开别人的迷糊呢?不如担着你的粮食,赶快回去吧!”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

文章作者:列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