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 站 搜 索 |
文 章 阅 读 排 行 |
|
文 章 信 息 |
 |
历代名人祭黄帝陵 |
|
|
〖文章分类:文化·历史 / 华夏文化〗〖阅读选项〗 |
|
抗日战争时期
国共两党代表祭黄陵
1937年,正值抗日战争高潮,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分别委派官员,共同于四月五日前来陕西省黄陵县致祭中华民族元祖――轩辕黄帝,这对推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,唤起四万万民众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,“还我河山,卫我主权”,拯救危难的中华民族,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,因而被载入了史册。四月五日黎明,旭日东升,万里晴空,初春的陕北高原,显得格外生气勃勃。桥山之上六万余棵古柏郁郁葱葱。黄帝陵墓前香烟缭绕,供品祭器摆设庄严整齐。上午十时,中国国民党特派委员张继、顾祝同;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;中国共产党、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,派代表林祖涵(即林柏渠),各自携带祭文,同步来到桥山,列队鸣炮致祭,并各自宣读各党的祭文。
国民党中央党部祭文云: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民族扫墓之期,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追怀先民功烈,欲使来者知所绍述,以焕发我民族之精神,特派委员张继、顾祝同,驰抵陵寝,代表致祭于我开国始祖轩辕黄帝之陵前曰:粤稽遐古,世属洪荒;天造草昧,民乏典章。维我黄帝,受命于天:开国建极,临治黎元。始作制度,规距百工,诸侯仰化,咸与宾从。置历纪时,造字纪事;宫室衣裳,文物大备,丑虏蚩尤,梗化作乱;爱诛不庭,华夷永判。仰维功业,广庇万方;佑启后昆,恢廓发扬。追承绩猷,群情罔懈;保我族类,先灵攸赖。怀思春露,祀典告成;陈斯俎豆,来格来歆!尚飨!
国民政府祭文云:中华民国二十六年,国民政府主席林森,特派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,谨以香醴庶羞代表敬祭于桥陵,其辞曰:惟帝智周万物,泽被瀛寰。拯群生于涂炭,固国本于金汤。涿鹿征诸侯之兵,辔野成一统之业。干戈以定祸乱,制作以开太平。盛德鸿规,于今攸赖。今值清明之良辰,爱修祀之旧典。园寝葱郁,如瞻弓剑之威仪;庭燎通明,恍接云门之雅奏。所冀在天灵爽、鉴此精诚;默启邦人,同心一德,化灾为祥和,跻一世于仁寿。庶凭鸿贶,以集丕功。备礼洁诚,伏维歆格!
中国共产党祭文: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,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,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恭遣代表林祖涵,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于我中华肇造,胄衍祀绵,岳峨河浩。聪明睿智,光披遐荒;建此伟业,雄立东方。世变沧桑,中更蹉跌;越数千年,强邻蔑德。硫台不守,三韩为墟,辽海燕冀,汉奸何多!以地事敌,敌欲岂足;人执笞绳,我为奴辱。懿为我祖,命世之英;涿鹿奋战,区宇以宁。岂其苗裔,不武如斯,泱泱大国,让其沦胥。东等不才,剑屦俱备,万里崎岖,为国效命。频年苦斗,备历险夷,匈奴未灭,何以家为。各党各界,团结坚固,不论军民,不分贫富。民族阵线,救国良方,四万万众,坚决抵抗。民主共和,改革内政,亿兆一心,战则必胜。还我河山,卫我主权;此物此志,永矢勿谖,经武整军,昭告烈祖,实鉴临之,皇天后土。尚飨!
抗日战争期间六次祭陵,其中国共两党共同祭黄陵两次。
毛泽东亲笔写祭文
1939年4月5日,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,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,恭遗代表林祖涵(即林伯渠),以鲜花束帛之仪致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。
蒋中正敬题“黄帝陵”
中华民国31年(1942年)冬,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,原计划和胡宗南一起前往中部县(今黄陵)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。后因公务紧迫,未能亲自前来祭奠,遂亲笔写了“黄帝陵”三个大字,手迹至今保存完好,并载入黄陵县志。
蒋鼎文敬题“轩辕庙”
蒋鼎文,字铭三,逝江诸暨县石山人。1895年1月25日(清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三日)生。蒋鼎文十岁入象山私塾读书,十五岁转入浙江讲武学堂。毕业后,分发浙江督江署守备队见习。后升排长、连长。1915年蒋鼎文失职远走广东。1921年5月出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参谋部副官。一九二四年五月黄埔军校成立,蒋鼎文进入该校,初任区队长、教官。由于他有早起床的习惯,经常被当时的校长蒋介石碰到,对他留下好印象。在一次军事演习中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,不到一年他就被提升为教导团第一营副营长。以后又接二连三被提升。在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,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。
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蒋鼎文出任陕西西安行营主任,兼十战区司令长官。六月蒋鼎文又改任陕西省主席。在他任职期间,先后三次代表国民党中央政府,陕西省政府致祭黄帝陵。1938年祭陵时,他亲笔写了“轩辕庙”山门大匾。至今仍然悬挂在黄帝庙大门上。1938年,他为重修黄帝陵庙写了碑记,载入史册。他在这份碑记中写道:“......余自莅陕,三谒桥陵;二十七年,代中国国民党执行委员会;明年,又明年,均代国民政府。殿宇多圮,睹之心。先是,国民政府将大事修葺,规划已具......令中部县长仁山躬督,......凡大门、享殿、围墙,及聩缺者,均加葺补。......自二十八年秋经始,明岁三月讫工,所费总及万元。而远眺山陵,近瞻清庙,一草一木,亦焕然增新矣。......自阪泉涿鹿大捷后,群强乃帖帖就辖矣。武功既成,文治愈兴,万世治功,由此开基,方今倭寇内侵,欲以肆志于我,全国共愤,誓逐此虏。以帝盛德大业,沾溉无穷,重新陵庙,树之风声。思远祖缔造之维艰,念守业缵绪之莫贷,则万万同仇敌忾之志,愈奋迅激发而莫之能遏。克奏肤功,计日可待;绳绳翼翼,我中华民国永垂无疆之休。......中华民国二十九年。
1949年3月,蒋鼎文去台湾。临走时对亲友哀叹说:”此后以天为盖,以地为底,未知葬身何所?“可见,蒋鼎文在年过半百后,仍不愿远离大陆家乡。他知道自己将来的前途,但又不好公开表达,只好向亲友发出”葬身何所“的悲叹。1974年1月2日,蒋鼎文病故于台湾。
程潜题”人文初祖“匾
程潜,字颂云。1882年出生于湖南省醴陵。曾考中秀才。后因看不惯清朝政府腐败,弃文习武,于1904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。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,并加入同盟会。1908年回国后,受同盟会委派入川训练新军。辛亥革命爆发时,他前往武昌,在黄兴领导下,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,任龟山炮兵阵地指挥。1913年,袁世凯解散议会,担任湖南省军事厅长的程潜,积极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,参加讨袁。1915年,他奉孙先生之命,由日本归国,在云南得到护国军政府的帮助,率兵进入湖南,一举攻开靖县,被推选为湖南护国军总司令。程潜宣布通电湖南督军汤芗铭的罪状。由此,他在”讨袁驱汤“中颇负盛名。1917年八月,孙中山派程潜由广东赴湖南进行护法运动。程潜被推选为湖南护法军总司令。1925年,程潜参加了讨代陈炯明的东征和镇压杨希闵等在广州的叛乱,屡立军功,得到中山先生的赞赏。
孙中山先生逝世后,程潜继续拥护著名的三大政策。北伐时他率领国民革命军第六军,与担任该军党代表的共产党人林伯渠通力合作,转战湖北、江西,并于1927年3月攻克南京。其时,英美帝国主义分子乘机捣乱,妄图阻止北伐进军。程潜愤然下令还击,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。
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,程潜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行列之中。先后担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、河南省政府主席,西北行营主任、战地党政委员副主任等职务。在程潜驻陕其间,他和于右任、蒋鼎文,先后前来中部县(今黄陵县)致祭轩辕黄帝陵。他们三人当时都是有名的书法家,程潜是隶书的代表。当时他为黄帝庙敬写的“人文初祖”匾额,交由富平县石匠雕刻而成。由于运输困难,用牛拉车,运至黄陵县九里山,车翻被打碎。出任黄陵县长的卢仁山对这一事故非常害怕,但又无法挽回。只得如实地把车翻石碑被打的经过,详细向程潜进行书面汇报。时隔不久,程潜就来信说,石碑被打,不必惊慌。运输困难,不必再备。请制作一幅木匾,来年清明祭陵再写。县长卢仁山看了此信,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。他赶忙派人选购上等木料,制作了一幅三米长、两米宽的木匾。1938年4月5日清明节来临,程潜果然亲自前来祭陵。卢仁山县长取出早已备好的“文房四宝”,请示程潜如何写。程潜叫四个人抬着制好的木匾,蘸饱墨笔,提笔一挥,写成“人文初祖”四个隶书大字。周围的人感叹叫绝,评论这四个字是铁画银钩,苍劲中带有娟秀,堪称当今的书法上品。此次来黄陵县祭陵,程潜先生心情很激动,当晚又写了“桥陵颂”诗篇:
报本崇初祖,数典颂轩辕。
神武开天运,睿智启人文。
书契宫室作,衣冠礼乐新。
涿鹿除凶暴,崆峒阐道源。
声教播九州,膏泽被八垠,
绵绵垂统绪,烈烈贻子孙。
巍巍则昊苍,皇皇光典坟。
我行来西土,持麾镇北门。
恭荷奉祀命,崇礼亿代尊。
逡巡陟修坂,回互历重垣。
始见灵宅峰,形胜据高原。
冈峦自周卫,沮水复潆湾。
杂花香满道,翠柏黛参天。
和禽喧密林,野鹤降云间。
坦步登圣域,斋宿祛尘纷。
明发万象清,伛偻献苹蘩。
诚感愿必达,神忾俨有闻。
宫墙匪易窥,天阙岂容攀?
朝宗肃端拜,虔企奏承云。
至德苞宇宙,荡荡难为言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程潜期望和平、光明。1948年他又回湖南任省政府主席,对家乡兵祸频仍、人民蒙受苦难的情景,极为痛心。翌年,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,南京、上海相继解放,程潜毅然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,决心投入人民革命行列。他不顾别人的非议和反对,经过周密筹划,于同年8月4日,和第一兵团司令陈明仁一道,在长沙宣布起义。这一革命行动,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称赞。
1949年9月,程潜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,参与了建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作。此后,他就相继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、湖南省省长、全国政协常务委员、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、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领导职务,为祖国的和平、繁荣和统一,做出了积极的贡献。
1968年4月9日,程潜先生在北京因病逝世,终年八十六岁。
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
|
文章作者:未知 更新日期:2005-06-11 |
〖文章浏览:〗〖打印文章〗〖发送文章〗 |
|
|
|
|
·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,本站即做删除处理。
·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[中国政府网(www.org.cn)],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,请浏览[中国政府网]网站。
·本站转载的文章,不为其有效性,实效性,安全性,可用性等做保证。
·如果有什么问题,或者意见建议,请联系[网站管理员]。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