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会员中心]  [发布文章][发布软件]  [中文繁體]
 文章·资料  电脑软件  手机软件  网站源码
    本 站 搜 索
[选项]
   推 荐 文 章        More...
二十四节气的起源、口诀、..
  节气起源   二十四节气..
中国年号列表
  汉朝和新朝  西汉  建元..
吉祥画、龙凤呈祥、八仙过..
  吉祥画系列传说   中国..
生活中常说的词语(成语)知识
  【四大名绣】苏绣〖苏州〗、..
中华民族
  1、中华民族概念提出  ..
《二十四孝》图文
  知道“二十四孝”的人,已经..
    文 章 阅 读 排 行
个人求职简历封面(创意/简..
..
中国古代十大阵法
中国古代十大阵法:一字长蛇阵二..
中国古代四大美女--贵妃醉..
  三、贵妃醉酒   杨贵妃(7..
中国历史年表--西汉时期
前206年------汉王元年 十月..
《二十四孝》图文
  知道“二十四孝”的人,已经..
大清帝国19个附属国的变迁史
  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..
 文 章 信 息
历代名人祭黄帝陵
评论()〗〖留言〗〖收藏
〖文章分类:文化·历史 / 华夏文化〗〖阅读选项

  中华人民共和国

  郭沫若重题”黄帝陵“
  1958年,黄陵县人民委员会,上书党中央毛泽东同志,要求主席为复修的黄帝陵题字,毛泽东同志看后说:我在抗日战争时期为黄帝写过祭文,题字的事,最好叫郭老(郭沫若)去写。随后他就把信批转给郭沫若同志。同年五月郭老就把字写好,交给秘书寄往黄陵县。1963年修复桥山祭亭时,将郭沫若手迹刻在石碑上。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”黄帝陵“三个大字。

  赵紫阳谒陵登桥山

  1983年3月26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赵紫阳来到黄陵县,登上桥山,拜谒了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。
  赵总理在黄陵县委书记王泽英、县长杨海潮陪同下,驱车登上桥山之巅,赵紫阳总理看到国务院公布的黄帝陵是全国古墓葬第一号标志时,就问:”第二号是谁?“讲解人员说:”是孔子。第三号是秦始皇。“在下山的路上,赵紫阳总理看到桥山半山腰还有一些空白地,即建议黄陵县:”把空白地带应该全部植上树。“谒陵完毕后,赵总理在县招待所和县领导进行了座谈,并接见了黄陵县农技站农艺师杨贵本同志,对渭北高原农业生产、粮食产量、粮种改良等问题进行了交谈。

  贺敬之谒陵留诗篇

  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贺敬之,1924年出生于山东省峰县(今枣庄市),童年靠亲戚资助读私立小学,抗日战争爆发后,离家流亡到湖北国立中学学习。1939年随校赴四川参加救亡运动,并开始诗歌和散文创作活动。1940年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。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写成歌剧《白毛女》,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。全国解放后,他以炽烈的热情,歌颂我们伟大的祖国、伟大的时代。《放声歌唱》、《回延安》、《三门峡歌》、《东风万里》、《桂林山水歌》等,都为人们传颂和喜爱。他的诗歌擅长驾驭重大题材,热情澎湃,想象丰富,又善于吸收古典诗词和民歌的长处。能充分体现时代精神,富于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,气势磅礴,叩人心扉,开一代之诗风。
  1982年11月21日,贺敬之同志从北京来陕,在省文联书记方杰、子敏、非克等同志陪同下,到黄陵县登桥山,谒拜始祖轩辕黄帝陵。当时的文管所所长高增安要求他题词,于是贺敬之挥笔写下一首五言律诗:
  风云四十载,
  几度谒黄陵。
  古柏今犹绿,
  战士白发增。
  不问挂甲树,
  但听战马鸣。
  指南车又发,
  心逐万里程。

  廖沫沙题字颂祖先

  廖沫沙同志于1984年10月9日去延安,途经黄陵县留宿一晚,第二天专程登桥山,致祭黄帝陵。
 这天晚上,当人们知道廖沫沙同志住在黄陵县招待所时,县上有关部门领导和文化界一些同志前往招待所,看望这位曾在”文化大革命“中,被”四人帮“诬陷的”反党人物“。廖老笑着说:”在那是非不分的年月,我还能说什么!“廖老还说:”本来我就没名,也不出名,一个’文化大革命’反倒出了名。“一席话说的大伙都笑了。这时,县文化馆干部王桂生同志拿来一本文化馆内部搜集整理的《黄帝传说故事》,要廖沫沙同志提些意见。廖老接过书翻了翻说:”我一时看不完,不过,黄帝传说故事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遗产,你们应该组织各方面力量搜集整理。“王桂生同志提出要廖老写几个字,廖沫沙同志谦虚地说:”我的字写得不好,你们不要见笑。“说着提笔写下了:”轩辕黄帝的传说故事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“,题赠《轩辕黄帝传说故事》。一九八四年十月廖沫沙。第二天,他去拜谒黄帝陵,在文管所休息室里,又写下了”古都风貌依然在“。

  李政道拜谒黄帝陵

 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博士和他的夫人秦惠君女士,于1984年5月7日回国访问后,专程来陕西黄陵县拜谒了中年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。

  李政道青年时代曾获得诺贝尔奖金。尽管他在国外生活了几十年,加入了美国国藉,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,是黄帝的子孙。当他步入轩辕庙山门,一眼望见具有五千年高龄的”黄帝手植柏“,心情非常激动地说:”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见证,“他双手摸着粗旷的树身,眼睛湿润了。感慨地向夫人秦惠君讲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,轩辕黄帝的伟大功绩。当他和夫人进入”人文初祖“大殿,在”轩辕黄帝之位“灵位前,虔诚地叩礼膜拜时,发现大殿两侧林立着国内外黄帝子孙献敬的各式各祥花篮、花圈。他一一过目后,感慨地说:”凡我华裔,不论走到天涯海角,都不能忘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。凡回国的人,都应该到这里寻根拜祖。“李政道夫妇来到文管所休息室,发现桌子上摆有”文房四宝“和留言簿,他随手拿起翻看,见其中有《青春之歌》作者、著名女作家杨沫的题词:”五千年前的轩辕祖先,呈现在五千年后的中华子孙面前,巍巍乎乎,心中感慨万千!“李政道看后,立即在杨沫题词的后边,挥笔写道:”世界各族皆兄弟,黄帝子孙独人杰“。题词完毕,李政道夫妇浏览了碑亭,观看了历代官府致祭黄帝陵所写的”御制祝文“。当他看到康熙皇帝写的满文碑时,口里喃喃地说:”黄帝不仅是汉族人的祖先,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。“两个小时过去了,李政道夫妇仍然不愿离开,在陪同人多次提示下,他们才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庙院。

  姚依林途经黄陵拜始祖

  1984年6月7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因工作去延安,途经黄陵县,专程拜谒了轩辕黄帝陵。
  在黄陵县县长杨海潮陪同下,姚副总理进入轩辕庙,仰首观看了七人合抱不住的”黄帝手植柏“。在碑亭里详细看了历代朝廷祭黄陵刻立的石碑和”御制祝文“。在”人文初祖“大殿前,细看了周身斑痕的汉武帝”挂甲柏“。看完轩辕庙,姚副总理驱车上桥山。刚上山巅,”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“石碑映在他的面前,姚副总理让司机立即停车,他下车缓步来到黄帝陵前,瞻仰了高大雄伟的黄帝陵墓。又在黄帝陵前留影后才离开了黄陵。

  丁玲、陈明谒桥陵

  1985年4月6日,八十二岁的著名女作家丁玲与丈夫陈明,因去阔别了三十多年的延安,路经黄陵县,专程登桥山,致祭轩辕黄帝陵。
  这天,风和日丽,满山翠柏,郁郁葱葱,初春的陕北高原,显得生气勃勃。丁玲、陈明夫妇登上桥山,在延安地区行署副专员呼三同志陪同下,拜谒了黄帝陵墓,观看了汉武帝祈仙台,并摄影留念。下山后,丁玲夫妇瞻仰了轩辕庙,观赏了有五千年历史的”黄帝手植柏“。见此柏苍翠挺拔,根深叶茂,丁玲感叹不绝。当她来到文管所休息室,接待人员摆好”文房四宝“,要丁玲留言,丁玲说:我年岁大了,今天从西安到黄陵,一路上没有顾上休息,就上山谒拜陵祖,我太累了,一时想不出什么。她和陈明商量后进行了签名留念,并在留言薄上写下”学习鲁迅,血荐轩辕“。

  舒同寄书”黄帝庙“

  1985年清明节,黄帝陵举办书法展览,来自全国二十九个省(市)的一百五十多件书法作品参加了展出。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,牵动着全国书法家们的情怀。山东书法家张正,”师法泰山金石字“,他写下一个特大的隶体”源“字;书法名家费新我,左笔书成行草”功德穆呼悠远,民族焕若维新“;书法家、黑龙江省省长陈雷,工笔楷书”华祖“两个大字;云南纳西族书法家和在瑞同志,则用民族文字和汉族篆文,分别写下”山高水长,子孙繁昌,地灵人杰,物阜民康“;新疆书法家协会主席申西岚,草书”龙“字,迹若游龙,翘首腾飞。一位老书法家欣喜地说,国运昌盛,书道昌盛,这次书法汇展,海内外名家云集,作品笔力深厚,锐意创新,堪称书法盛会。
特别是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也远道寄来他的亲笔题字”根深叶茂,源远流长“,更为这次书法展览增色。

  田纪云冒雨谒桥陵

  1986年5月25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,在陕北视察工作期间,途经黄陵具,专程拜谒了轩辕黄帝陵。
  这天,下着大雨,田副总理在中共黄陵具委书记张志清、黄陵县县长许胜利、黄陵文管所所长王忠贵等同志陪同下,冒雨登上桥山,尽管雨下得很大,田副总理仍看得很仔细。下山后,田副总理来到轩辕庙,观看了”黄帝手植柏“,及汉武帝”挂甲柏“。在”人文初祖“大殿里,观看了历年来各界人士、机关团体,海外侨胞们每年祭陵向黄帝敬献的各式各样的花圈、花篮。最后,在看了黄陵县出土的文物展览后,这才来到文管所休息室。工作人员摆好”文房四宝“,要求田副总理题字,田副总理笑了笑说:”这里是祖先圣地,不能乱写。“他拿起”谒陵留言簿“,签下了”田纪云“三个字,作为留名。

  陈慕华谒陵量古柏

  1986年9月1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、国务委员、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前往延安视察工作,途经黄陵具,在县长许胜利的陪同下,专门登桥山,拜谒中华民族始祖一一轩辕黄帝陵。

  陈慕华是第一个女国家领导人拜谒黄帝陵。她怀着崇敬心情,在”文武官员至此下马“石碑前下车,缓步走进了陵园,环视一周。观看了修复后的”汉武仙台“。然后驱车下山走进轩辕庙。首先映在她面前的是棵高大雄伟的”黄帝手植柏“,她闻听人说,此柏七人合抱不严,已有五千多岁,是全国最大一棵古柏。难怪外国人称赞它是”世界柏树之父“。它是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古国象征。陈慕华要求亲自抱一抱始祖黄帝亲手种植的这棵古柏。参谒完毕后,陈慕华来到文管所休息室,同志们要求她题字留言。她说,这是祖先圣地,不可乱写。我签个名,以作谒陵拜祖的留念。提笔在留言簿上写下:陈慕华1986年9月10日。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
文章作者:未知  更新日期:2005-06-11
〖文章浏览:〗〖打印文章〗〖发送文章
阅读说明
·本站大部分文章转载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留言告知,本站即做删除处理。
·本站法律法规类文章转载自[中国政府网(www.org.cn)],相关法律法规如有修订,请浏览[中国政府网]网站。
·本站转载的文章,不为其有效性,实效性,安全性,可用性等做保证。
·如果有什么问题,或者意见建议,请联系[网站管理员]。
  当百网
  本站使用【啊估文章软件站】网站系统    网站管理员留言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