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文章分类:文化·历史 / 华夏文化〗〖阅读选项〗 |
|
张国焘祭陵逃武汉
张国焘,字恺荫,又名特立。1897年11月26日,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市一个官僚地主家庭。
1938年4月3日,当时出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张国焘,得知国民党也在清明节委派西北行营主任、陕西省主席蒋鼎文前来主祭黄帝陵,就一再向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去祭黄帝陵。因祭黄陵已安排有人,毛泽东再三劝他不要去,但张国焘却不听劝告,于四月三日带着警卫员张海、陆秘书和一个警卫班,乘坐一辆大卡车,从延安出发,下午到达黄陵(当时黄陵县是国民党区域)。当晚,张国焘背过身边的警卫员,去蒋鼎文住处密谈到深夜。第二天(4月4日)他们双双去桥山致祭了轩辕黄帝陵。下山之后张国焘即对陆秘书和警卫班说:“你们先坐卡车回延安吧!我要去西安办事。”说完,就钻进了蒋鼎文的小汽车里,直奔西安。据随身的警卫员张海同志回忆说:“......张国焘此行,我一直跟着,起初,我不知道他要搞什么明堂,到了西安后,我发现他不住八路军办事处,而住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住的西京招待所,就产生了怀疑。第二天,张国焘上火车前,我曾报告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、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同志,告诉他张国焘搞不好要走的,要他到车站来一下。林柏渠同志到车站后,对张国焘反复进行了劝说,要他不要走。但他执意不肯,一定要到武汉去。武汉当时是蒋介石的住地,他要到那里去干什么?一路上,我的心情十分不安......从此以后,张国焘一直没有再回延安。
谢觉哉谒陵留诗篇
1937年,正值抗日战争烽火年代,为了唤起四万万民众,国共两党合作起来共同抗日,当时在苏维埃政府工作的谢觉哉同志,在1937年7月和1943年,先后两次前来黄陵县谒陵拜祖,写下了”谒黄帝陵“、”黄陵方柏“等诗篇。他在”浪淘沙“一词中写道:
远望郁苍连,抱岭环川。成林古柏势参天。
百里荒原青一点,愈见森然。碑石付落烟。
唐宋无传。茫茫几千年。汉武驱胡勋尚在,
安用求仙?
庙貌仰崔巍,子孙宜其。四万五千万有奇。
扫墓何为?玄黄涿鹿尚余威,不是人穷才念祖,
祖武依稀.
又有:黄陵古柏
五千年庙儿兴废,老柏数十常青葱。
蟠根怒出托负重,孙枝旁挺虬拿空。
无碑为柏记年岁,开天劈地洪荒流。
武皇逐虏三千里,解甲挂树来献功。
此树至今两千载,以视巨者孙从翁。
中州神物此为最,鲁楷秦栎俱下风。
神灵呵护犹余愤,中霄风雨吟群龙。
邵力子为《黄陵县志》写”序言“
中华民国三十三年(即1944年)七月十七日,陕西省政府批准,中央内政部电复云:”关于贵省中部县更名黄陵一节,经呈奉院会转奉,民国政府备案,并另铸新印,请查照饬知。“当时,陕西延安第三行政督察专员余正东,正在主持修订中部县志,省主席邵力子连夜复电:”中央已批中部改黄陵,已付印的县志改为黄陵县志。“余正东接电后,要求邵力子主席为改名的《黄陵县志》写篇序言。邵主席非常乐意地接受了这个要求。现将这篇序言主要部分摘抄如下:
九一八事变以后,我先后被命为陕甘两省主席。其时政府实已注意于西北的开发,以为今日抗战的准备。为求明澈西北的情形起见,我首先留意的即为各种志书的搜集与修订。而陕甘两地的志书,多属前清中叶所纂修,不免陈旧,效用减低。有的县志,竟已绝版,无从觅得,尤为遗憾。当时陕甘两省都有通志馆的设置,但以经费与设备的欠缺,甘肃志稿,在我离去多年以后方始完成,迄今未能拜读;陕西新志,则在我就任时,业已脱稿,因即赶速印行。我对于承修诸先生学识之丰富,用力之辛勤,深为钦佩,但讲到编纂方法,实仍觉有应时改进的必要。各县县志的修订,更因人力财力的限制,进行迟缓。中部县为黄帝陵庙所在,自中央有民族扫墓的规定,觅阅中部县志的人日多一日,而旧志已甚难得,新志未能即修……。本月初,我得陕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余正东同志来信,知道他于去年发起新修第三区各县县志,一年来,各志稿本都已草创完成,而中部县志更将校印完毕;在此抗战进入最后阶段之时,物力艰难,视前更甚,而建国工作同时并进,政务繁忙尤可想见;余同志独能致力于修志,且成功若此之速,可见他是十分了解志书的重要。…………我希望在抗战胜利以后,宪政实施之时,各县县志都有关于地方自治很详尽的记载,而中部尤将为首先达到完全自治之县,籍为黄陵生色。......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邵力子
谒黄陵 邵力子
万千古柏翠霞飞,漫对桥陵既式微。
挂甲碑前想将帅,祈仙台下想旌旗。
如油春雨逢佳节,仙锦山花接晓晖。
惟愿秦风重振起,同仇与子赋无衣。
巍然高冢起,民族精神感怒潮。
庙貌中衰威尚在,山客赫濯路非遥。
天开草昧初垂拱,石漱泪流恍听诏。
仙迹渺茫难尽信,至诚应可感重霄。
注:邵力子,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,民国二十四年谒陵时作。
张治中捐款修大殿
中华民国三十二年(1943年),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,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熊斌,为整修黄帝陵庙,组织起修建黄帝陵庙委员会。委员会号召:凡国内外名流,中央及本省军政长官与本地官绅,对纪念中华民族元祖、建设中华圣地、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特具热忱者,皆得聘为本会委员。以陕西省第三行政区(今延安地区)督察专员余正东,中部县(今黄陵)县长卢仁山为本会主要会员。负实际修建之实。会址设中部,通讯处分设西安及洛川。这个号召一发出,先后有马来西亚、菲律宾、泰国、美国等国外华侨,捐书三千册,捐外币七万元。省主席熊斌即派技工人员六名,赴中部设计庙宇图,并批拨十万元专款,水泥二十桶。又有督察专员余正东,向本区所属县区募捐十六万元,军团陶峙岳总司令捐国币二万九千元。张治中部长私人捐款三万元,并指定这三万元专用于改建轩辕黄帝庙大殿,不得挪作它用。这次募捐整修黄帝陵庙,都按原设计进行了施工。
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
|
文章作者:未知 更新日期:2005-06-11 |
〖文章浏览:〗〖打印文章〗〖发送文章〗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