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“人有过,多于过上用功,就是补甑,其流必归于文过。”

  “今人于吃饭时,虽然一事在前,其心常役役不宁,只缘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”

  “琴瑟简编,学者不可无,盖有业以居之,心就不放。”

  先生叹曰:“世间知学的人,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,就不是善与人同。”

  崇一曰:“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先生说:“当人犯了错误时,若多多在错误上用功夫,就好象修补破旧的甑(瓦罐),必定有文过饰非的毛病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现在,有些人在吃饭时,即使无事,他的心经常忙乱而不安定,只因此心忙惯了,所以收摄不住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琴瑟与书籍,学者不能或缺,由于常有事可做,心就不会放纵。”

  先生感叹地说:“世间知学的人,只要这些毛病不能纠正,就不为‘善与人同’了。”

  崇一接着说: “所谓的毛病, 也就是因为好高骛远而不能舍己从人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农民锄草,是要除去对庄稼有害的东西;圣人的修养,是要除去对道德有害的东西。思考对道德没有益处的事情,这是心的糟粕;说出对道德没有助益的话来,这是言语中的糟粕;做出对道德没有增益的事来,是行为上的糟粕。这些糟粕都不是心之本体中原有的,而是在习 俗中沾染的。“致良知”的功夫不一定全部放在去除糟粕上,而是注重时时统摄身心,不使“惹尘埃。”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:“良知原是中和的,如何却有过、不及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知得过、不及处,就是中和。”

  “‘所恶于上’是良知,‘毋以使下’即是致知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苏秦、张仪之智,也是圣人之资。后世事业文章,许多豪杰名家,只是学得仪、秦故智。仪、秦学术善揣摸人情,无一些不中人肯綮,故其说不能穷。仪、秦亦是窥见得良知妙用处,但用之于不善尔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问:“良知本来是中和的,如何会有过与不及呢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清楚了过与不及,也就是中和。”

  “《大学》中的‘所恶于上’,就是良知;‘母以使下’,就是致知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张仪、苏秦的谋略,也是圣人的资质。后代的诸多事业文章,诸多的豪杰名家,只是学到了张仪、苏秦使用过的方法。张仪、苏秦的学问很会揣摸人情,没有哪一点不是切中要害的,因此他们的学说不能穷尽。张仪、苏秦已窥到了良知的妙用处,但没有把它用在点子上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《孙膑兵法·奇正》中说:“宇宙的大道理是:物极必反,事物发展到极点,必然走向反面。”“圆满到极点必然又归回隐没和残缺,太陽和月亮就是这样。盛极必衰,有兴有废,相互更替,春夏秋冬四季寒来暑往,递次交 替,就是这样。”能把握住“良知”的人,外部变化而内部不加变化;行为或过或不及,而心地保持中和。赵宣孟救活了在桑树荫下饥饿的人,天下人称颂他的仁惠;荆国佽非触犯江 中的大害,没有失去他的勇气,天下人称颂他的果敢。因此,见到小的行止,便可论及大的原则,过与不及都不在表象上分辨,皆在原则下保持中和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