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“夭寿不二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学问功夫,于一切声利嗜好,俱能脱落殆尽,尚有一种生死念头毫发挂带,便于全体有未融释处。人于生死念头,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,故不易去,若于此处见得破,透得过,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,方是尽性至命之学。”

  一友问:“欲于静坐时,将好名、好色、好货等根,逐一搜寻,扫除廓清,恐是剜肉做疮否?”

  先生正色曰:“这是我医人的方子,真是去得人病根。更有大本事人,过了十数年,亦还用得着。你如不用,且放起,不要作坏我的方子。” 是友愧谢。

  少间曰:“此量非你事,必吾门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。” 在坐者皆悚然。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就“夭寿不二”的说法请教于先生。

  先生说:“做学问的功夫,对于一切声色名利和嗜好,都能摆脱殆尽。然而,若仍有一种贪生怕死的念头存留在心,就不能和整个本体融合。人的生死之念,原本是从生身命根上带来的,因此不能轻易去掉。如果在此处能识得破、看得透,这个心的全体才是畅通无阻的,这才是尽性至命的学问。”

  有位朋友问:“想在静坐之机,将好名、好色、好货等病根逐一搜寻出来,彻底荡涤干净,只怕又是割肉疗伤吧?”

  先生严肃地说:“这是我为人治病的药方,能完全铲除人的病根。即使他的本领再大,十几年之后,依然用得上。如果你不用,就收起来,不要败坏我的药方。” 这位朋友十分惭愧地向先生道了歉。

  过了一会儿,先生说:“大概这也不是你的错,必定是对我的主张略懂一些的学生对你讲的,这倒是耽误了你。” 其时,在座的各位都有所汗颜。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人生下来时,整个心地都是纯净的,安静的,与天体没有二致。受了外物感触后即产生运动,在运动中,精神上随之有了反映。反映于心便产生了喜爱、厌恶、欲望 、杂念。人的理智被外物所迷惑,渐渐远离了心之本体,天性障蔽了,良知消失了。于是,便有了圣人教化人类的愿望和业绩。这种教化功夫所向,并不是象射线般无限延长,而是在沿着一个圆周轨道将人性导向人自身原有的本体之中。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一友问功夫不切。

  先生曰:“学问功夫,我已曾一句道尽,如何今日转说转远,都不着根?”

  对曰:“致良知盖闻教矣,然亦须讲明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既知致良知,又何可讲明?良知本是明白,实落用功便是。又不肯用功,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。”

  曰:“正求讲明致之之功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此亦须你自家求,我亦无别法可道。昔有禅师,人来问法,只把尘尾提起。一日,其徒将其尘尾藏过,试他如何设法。禅师寻尘尾不见,又只空手提起。我这个良知就是设法的尘尾,舍了这个,有何可提得?”

  少间,又有一友请问功夫切要。

  先生旁顾曰:“我尘尾安在?”

  一时在坐者皆跃然。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位朋友问,当功夫不真切时怎么办?

  先生说:“学问的功夫,我曾用一句话说尽了,现在怎么越说越远,连根基都着不了呢?”

  回答说:“致良知是曾经听过,但仍需再说清楚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既然知道致良知,还有什么可讲明的?良知本清楚明白,只要切实用功就行了。不肯用功,光在语言上说,越说越糊涂。”

  朋友说:“我正是希望您讲明致良知的功夫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这同样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寻求,我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讲。过去有位禅师,别人请教佛法,他只把拂尘提起来。有一天,他的徒弟把拂尘藏了起来,看他还有什么办法。禅师因不能找到拂尘,只好空手做出提拂尘的样子。我良知学,就是启发人的拂尘,除此而外,还有什么可提的?”

  过了一会儿,又一位朋友请教用功夫的关键。

  先生侧过头去,看着旁边说:“我的拂尘在哪儿?”

  一时间,在座的人哄堂大笑。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首先要搞清一个根本的问题:“致良知”并不是向外“致”。因为“致良知”的功夫不是在射线上无限伸展,而是在圆周上回归自心的本体。就象水的澄清那样,被搅浑的水和澄清的水都是H2O,但是,渐浊的水被外物污染了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