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先生曰:“‘天命之谓性’,命即是性。‘率性之谓道’,性即是道。‘修道之谓教’,道即是教。”

  问:“如何道即是教?”

  曰:“道即是良知。良知原是完完全全,是的还他是,非的还他非,是非只依着他,更无有不是处,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。”

  问:“‘不睹不闻’是说本体,‘戒慎恐惧’是说功夫否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‘不睹不闻’的,亦原是‘戒慎恐惧’的。‘戒慎恐惧’不曾在‘不睹不闻’上加得些子。见得真时,便谓‘戒慎恐惧’是本体,‘不睹不闻’是功夫亦得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先生说:“‘天命之谓性’,命即性;‘率性之谓道’,性即道;‘修道之谓教’,道即教。” 问:“道为什么就是教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道就是良知,良知本来是完完全全的,正确的就给他个正确的,错误的就给他个错误的,对错只根据良知,这样就不会再有闪失,这良知依旧是你的老师。”

  有人问:“在《中庸》中,‘不睹不闻’是否指本体,‘戒慎恐惧’是否指功夫呢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此处应相信本体原是‘不闻不睹’的,原是‘戒慎恐惧’的。‘戒慎恐惧’未曾在‘不睹不闻’上添加其它的东西。若真切地明白这一点,也可以说‘戒慎恐惧’是本体,‘不睹不闻’是功夫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“戒慎恐惧”,不闻不睹,正是默识工夫。只要人能在闲居独处时努力追求至善,就能“致良知”。陽明先生强调要以戒慎恐惧为致良知的功夫,认为它与“修已以敬”均同属于“内心省察”的修养方法,能够使人保持良知本体不受私欲诱惑 而昏蔽。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:“通乎昼夜之道而知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。”

  又问:“人睡熟时,良知亦不知了。”

  曰:“不知何以一叫便应?”

  曰:“良知常知,如何有睡熟时?”

  曰:“向晦宴息,此亦造化常理。夜来天地混沌,形色俱泯,人亦耳目无所睹闻,众窍俱翕,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。天地既开,庶物露生,人亦耳目有所睹闻,众窍俱辟,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。可见人心与与天地一体。故‘上下与天地同流’。今人不会宴息,夜来不是昏睡,即是妄思魇寐。”

  曰:“睡时功夫如何用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知昼即知夜矣。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,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,有梦即先兆。”

  又曰:“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,以其无物欲之杂也。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,常如夜气一般,就是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。’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就“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”这句话请教于先生。

  先生说:“良知本来是知道白天和黑夜的。”

  又问:“当人熟睡时,良知也就没有知觉吧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如果无知,为什么一叫就应答呢?”

  问:“良知若是常知的,如何会有熟睡时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夜晚都要休息,这是自然常理。夜晚,天地一片混沌,万物的形状和颜色都消失了,人也是看不见、听不见什么,感官的功能也暂时停止了,此时正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。天拂晓,万物显现,人也能听到声音,看到形状、颜色,感官功能也恢复正常,此时正是良知妙用发生的时刻。由此可见,人心与天体原本是一体的。因此孟子说‘上下与天地同流’。如今的人,夜晚不擅长休息,不是沉睡不醒,就是连做恶梦。”

  问:“睡觉时如何用功夫?” 先生说:“白天知道如何用功夫,夜晚也就知道如何用功夫。白天,良知是顺应无滞的;夜晚,良知是收敛凝聚的,有梦就是先兆。”

  先生又说:“在夜气下发的良知才是良知的本体,因为它没有夹杂丝毫物欲。学者要想在事物烦忧时仍如夜气一般,就是‘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’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古代圣人崇贵夜行而不露形迹,是因为他们“通乎昼夜之道”。古人对夜形的比喻是很多的。说它,恍恍惚惚,中间似乎有个形象;芴芴芒芒,中间似乎有个物体;幽幽冥冥,中间似乎有个精华;致达诚信,究明事理,反反复复而没有形貌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