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传习录》卷下 门人黄省曾录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|
【原文】 一友问:“读书不记得如何?” 先生曰:“只要晓得,如何要记得?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。只要明得自家本体。若徒要记得,便不晓得;若徒要晓得,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。” 问:“‘逝者如斯”是说自家心性活泼泼地否?” 先生曰:“然。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,方才活泼泼地,方才与比水一般。若须臾间断,便与天地不相似。此是学问极至处。圣人也只如此。” 【译文】 有位朋友问道:“读书而硬记不住,该怎么办呢?” 先生说:“只要理解了,为什么非要记住?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,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。若仅求记住,就不能理解;若只求理解,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。” 有人问:“《论语》中的‘逝者如斯’,是指自己心性本体活泼泼的吗?” 先生说:“是的。必须每时每刻用致良知的功夫,才能活泼,才能和江 水一样。若有片刻的间断,就与天地的生机活泼不相似了。这是做学问的关键。圣人也只能这样子。” 〔评析〕 大自然创造了人类,有耳可以听,如果不学习 ,那么听得见不如耳聋听不见;有眼睛可以看,如果不学习 ,那么看得见不如眼瞎看不见;有嘴可以说话,如果不学习 ,那么会说话不如哑巴说不出话;有心可以感知,如果不学习 ,那么有感知的心不如纯朴无知。由此可见,凡是学习 ,并不是为了给人增加点什么,而是教人可以通达天性。凡能保全天理(良知)而不毁坏它,这就是善于学习 ,就是圣人的学习 方法。 【原文】 问:“志士仁人”章。 先生曰:“只为世上人都把生身命子看得太重,不问当死不当死,定要宛转委曲保全,以此把天理却丢去了,忍心害理,何者不为。若违了天理,便与禽兽 无异,便偷生在世上百千年,也不过做了千百年的禽兽 。学者要于此等处看得明白。比干、龙逄,只为他看得分明,所以能成就得他的仁。” 问:“叔孙武叔毁仲尼,大圣人如何犹不免于毁谤?” 先生曰:“毁谤自外来的。虽圣人如何免得?人只贵于自修,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,纵然人都毁他,也说他不着。却若浮云掩日,如何损得日的光明?若自己是个像恭色庄、不坚不介的,纵然没一个人说他,他的恶慝终须一日发露。所以孟子说‘有求全之毁,有不虞之誉。’毁誉在外的,安能避得?只要自修何如尔。” 【译文】 有人就《论语》“志士仁人章”请教于先生。 先生说:“只因世人将性命看得过重,也不问是否能死,一定要委曲地保全性命,因而丧失了天理。忍心伤害天理,还有什么事干不出来?若违背了天理,就与禽兽 无异了。即便在世上苟且偷生成百上千年,也不过做了成百上千年的禽兽 。作为学者,必须在这些地方看清楚。比干、龙逄,只因他们看得清楚,因此,他们能成就他们的仁。” 有人问:“《论语》中有一段‘叔孙武叔毁仲尼’的记载,怎么连孔子这样的大圣人也免不了被人毁谤?” 先生说:“毁谤是从外界来的,就是圣人也在所难免。人只应注重自身修养。若自己的的确确是一个圣贤,纵然世人都毁谤他,也不能说倒他,将他能怎么样?这就如同浮云遮日,如何能损坏太陽的光辉?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,内心而空虚无德的人,纵然无人说他坏话,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。因此,孟子说:‘有求全之毁,有不虞之誉。’毁誉来自外界,岂能躲避?只要能加强自身修养,外来的毁誉算得了什么?” 〔评析〕 圣人治理万物,不仅仅是保全他们的性命,根本的是保全他们的天赋人性。天赋的人性保全了,精神才能和谐,眼睛才能明亮,耳朵才能敏感,身上三百六十块筋骨才能顺畅。他们把天赋的人性看得比性命更重要,因为天赋的人性中有“良知”、“仁义”,至于那些毁谤,更是与性命无关的外在之物了,他们更不会把它放在心上的。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