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列子》仲尼第四
  【原文】

  关尹喜曰:“在己无居[1],形物其箸[2]。其动若水,其静若镜,其应若响,故其道若物者也[3]。物自违道,道不违物。善若道者,亦不用耳,亦不用目,亦不用力,亦不用心;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求之,弗当矣。瞻之在前,忽焉在后;用之弥满六虚[4],废之莫知其所。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,亦非无心者所能得近,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[5]。知而亡情[6],能而不为,真知真能也。发无知,何能情?发不能,何能为?聚块也,积尘也。虽无为而非理也[7]。

  【注释】

  [1].居——固执,执著。张湛注:“汛然无系,岂有执守之所?”

  [2].形物其著——张湛注:“形物犹事理也。事理自明,非我之功也。”杨伯峻,“《庄子·天下篇》作‘形物自著’。细味张注,似张湛所据本亦作‘自箸’。作‘其’者于义不长,或‘为’字之讹误欤?”

  [3].若——顺从。

  [4].六虚——上下四方空虚之处。

  [5].而性成之——俞樾:“‘而性成之’当作‘性而成之’。《汤问篇》‘默而得之,性而成之’是其证。”性,本性,自然之性,此处指顺应事物的本性。

  [6].亡——《集释》:“亡,北宋本、吉府本、世德堂本作‘忘’。”

  [7].虽无为而非理也——卢重玄解:“夫无为者而无不为也。若兀然如聚块、积尘者,虽则去情无为,非至理者也。”

  【译文】

  关尹喜说:“只要自己不执著,一切有形之物就会自然显著。这时事物的运动就会像水一样流畅,事物的静止就会像镜子一样平净,事物的反应就会像回声一样迅速,所以事物的道本来是顺应事物的变化的。只有事物违背道,道不会违背事物。善于顺应道的人,也不用耳朵,也不用眼睛,也不用体力,也不用心思;想去顺应道却又使用眼睛、耳朵、形体与心智去寻求,就不得当了。道看上去在前面,忽然又到了后面;使用它能充满上下四方,不用它又不知道它在哪里。也不是有心人能使它远离,也不是无心人能使它靠近,只有能以沉默去取得、顺应本性去成就的人才能得到它。懂得了而不去用情,有能力而不去作为,这才是真正的知、真正的能。发用无知,怎么会有情?发用无能,怎么会有为?不过是聚集起来的土块,积累起来的尘埃罢了。仅仅是无为,还不是自然的理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

文章作者:列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