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列子》说符第八 |
【原文】 柱厉叔事莒敖公[1],自为不知己,去[2],居海上,夏日则食菱芰[3],冬日则食橡栗。莒敖公有难,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。其友曰:“子自以为不知己,故去。今往死之,是知与不知无辨也。”柱厉叔曰:“不然。自以为不知,故去。今死,是果不知我也。吾将死之,以丑后世之人主不知其臣者也。”凡知则死之,不知则弗死,此直道而行者也。柱厉叔可谓怼以忘其身者也[4]。 【注释】 [1].莒敖公——春秋时宫国国君。莒,音jǔ(举),西周分封的诸侯国,春秋初迁于莒,在今山东莒县。公元前431年为楚所灭。 [2].自为不知己,去——《集释》:“北宋本、汪本、秦刻卢解本、世德堂本‘去’作‘者’,陶鸿庆云:“‘自’下当有‘以,字,‘者,当作,去,,以草书相似而误。” [3].菱芰——菱,俗称“菱角”。芰,音j(技),即菱。则菱芰意复。许维遹:“《吕氏春秋·恃君览》‘菱芰,一作‘菱芡,。高诱注:‘菱,芰也。芡,鸡头也,一名雁头,生水中。’”芡,音qiàn(欠),江苏俗称“狗鸡头”,种子称“芡实”,供食用,中医上可入药。 [4].怼——音du(队),怨恨。 【译文】 柱厉叔服事莒敖公,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自己,便离开了他,住到了海边。夏天吃菱角鸡头,冬天则吃橡子板栗。莒敖公有了灾难,柱厉叔辞别他的朋友,要用性命去援救莒敖公。他的朋友说:“你自己认为莒敖公不了解你才离开他的,现在又要用性命去援救他,这样,了解你与不了解你没有分别了。”柱厉叔说:“不对。我自己认为他不了解我,所以离开了他。现在为他而死,是用事实去证明他确实是不了解我。我去为他而死,是为了讽刺后代君主中那些不了解他臣下的人。”一般说来,能视为知己的便为他而死,不能视为知己的便不为他而死,这是直来直去的办法。柱厉叔可以称得上是因为怨恨而忘记自己身体的人。 【原文】 杨朱曰:“利出者实及[1],怨柱者害来。发于此而应于外者唯请[2],是故贤者慎所出。” 【注释】 [1].及——俞樾:“‘及’乃‘反’字之误。‘出’与‘反’犹‘往’与‘来’,相对成文。”《释文》‘实及,作‘实反’,云:“‘反’一作‘及’,非也。” [2].请——通“情”。 【译文】 杨朱说:“把利益给出去,就会有实惠返回来;把怨恨给出去,就会有祸害返回来。从这里散发出去,在外面能得到响应的,只有人情,所以贤明的人对于应把什么散发出去十分谨慎。”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文章作者:列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