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陆澄录 格物无分动静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志至气次。

  先生曰:“志之所至,气亦至焉之谓,非极至、次贰之谓。‘持其志’,则养气在其中。‘无暴其气’,则亦持其志矣。孟子救告子之偏,故如此夹持说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请教“志至气次’的意思。

  先生说:“它是指志在哪里,气也跟着到哪。并非志为极至而气为其次的意思。‘持其志’,养气就在其中了。‘无暴其气’,亦即保持其志。孟子为了拯救告子的偏颇,因此,才如此兼顾而言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“持其志,养气就在其中了。”这里的“志”即指“道”,和气生于道,气和养育其志,志与气,皆在道中,没有先后,主次之分,二者互为兼顾,不可偏颇。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:“先儒曰:‘圣人之道,必降而自卑。贤人之言,则引而自高。’如何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不然。如此却乃伪也。圣人如天,无往而非天,三光之上天也,九地之下亦天也。天何尝有降而自卑?此所谓大而化之也。贤人如山岳,守其高而已。然百仞者不能引而为千仞,千仞者不能引而为万仞。是贤人未尝引而自高也。引而自高则伪矣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问:“先儒讲道:‘圣人之道,必降而自卑。贤人之言,则引而自高。’这句话当如何看待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不对。如此就为虚伪,做作。圣人犹如天,无往而不在,日月星辰之上是天, 地底下也是天。 天什么时候降而自处于卑下地位呢?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大而化之。贤人如同高山,仅仅保持着它的高度罢了。然而,百仞之高不能再拉长到千仞,千仞之高不能再拉长到万仞。所以,贤人也未曾自引为高,自引为高就是虚伪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周公旦说:“不如我的人,我不与他相处,因为他是拖累我的人;与我一样的人,我也不跟他相处,因为他是对我没有益处的人。”只有贤人才要跟贤于自己的人相处。历史上,君主贤明,世道太平,贤德之士必然处于上位;君主昏聩,世道混乱,贤德之士必然处于下位。 贤德之士与人相处,就象登山,登山的人站在山顶已经很高了,但向左右看,则巍巍的高山比此山更高。贤德之士已经很贤明了,品行已经很高尚了,但向左右看,还有许多超过自己的人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[21][22][23][24][25][26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