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陆澄录 格物无分动静 |
【原文】 问:“身之主为心,心之灵明是知,知之发动是意,意之所著为物,是如此否?” 先生曰:“亦是。” “只存得此心常见在, 便是学。 过去未来事, 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!” “言语无序,亦足以见心之不存。” 【译文】 陆澄问:“身之主宰为心,心之灵明为知,知之发动为意,意之所着为物,真的是这样吗?” 先生说:“这样说也正确。” “只要常把此心存养,便是学。从前和将来的事,想它何益?唯失落本心而已。” “说话秩序颠倒,也可看出没有存养本心。” 〔评析〕 学是对境界和知识的追求,追求的方式并非一种。普通人的学是机械的模仿,圣人的学靠的是自身的体察、证悟。比如说,老师讲课,普通学生听一知一,聪明的学生听一知二,优秀的学生听一知三、知五,而天才学生可能是听一知十、知百。“一”是老师教的,其余则是学生自身体悟、自心存养的。 【原文】 尚谦问孟子之不动心与告子异。 先生曰:“告子是硬把捉著此心,要他不动;孟子却是集义到自然不动。”又曰:“心之本体,原自不动。心之本体即是性,性即是理。性元不动,理元不动。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。” “万象森然时,亦冲漠无朕。冲漠无朕,即万象森然。冲漠无朕者,‘一’之父;万象森然者,‘精’之母。‘-’中有‘精’,‘精’中有‘-’。“心外无物。如吾心发一念孝亲,即孝亲便是物。” 【译文】 尚谦向先生请教,孟子的不动心和告子的不动心区别在哪。 先生说:“告子是死扣这颗心,强制它纹丝不动;孟子则是由集义到自然不动。”先生接着又说:“心之本体,原本不动。心之本体即为性,性即理。性原本不动,理原本不动。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。” “森然万象,就是冲漠无朕。冲漠无朕,亦为森然万象。冲漠无朕,即‘一’之父;森然万象,即‘精’之母。‘一’中含‘精’,‘精’中含‘一’。” “心外无物。譬如,我心有孝敬父母之 念头,那么,孝敬父母就为物。” 〔评析〕 本体之心原本不动,但并非绝对不动,只是与“騷动”、“躁动”、“欲动”等相对而言。完全不动是心如死灰,不是本体之性。本体中的心性,与天体万物合一,皆同一理。地球在运转,不但有自转,而且有公转,但人却感觉不到地球在转,误认为地是寂然不动的。人的心性本体就是这样。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[22] [23] [24] [25] [26] 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