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陆澄录 格物无分动静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曰:“澄于中字之义尚未明。”

  曰:“此须自心体认出来,非言语所能喻。中只是天理。”

  曰:“何者为天理?”

  曰:“去得人欲,便识天理。”

  曰:“天理何以谓之中?”

  曰:“无所偏倚。”

  曰:“无所偏倚是何等气象?”

  曰:“如明镜然,全体莹彻,略无纤尘染著。”

  曰:“偏倚是有所染著,如著在好色、好利、好名等项上,方见得偏倚。若未发时,美色、名、利皆未相著,何以便知其有所偏倚?”

  曰:“虽未相著,然平日好色、好利、好名之心原未尝无,既未尝无,即谓之有,即谓之有,则亦不可谓无偏倚。譬之病疟之人,虽有时不发,而病根原不曾除,则亦不得谓之无病之人矣。须是平日好色、好利、好名等项一应私心扫除荡涤,无复纤毫留滞,而此心全然廓然,纯是天理,方可谓之喜、怒、哀、乐未发之中,方是天下之大本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陆澄问:“我对中的意思还不甚理解。”

  先生说: “这须从心体上去认识, 非语言所能表达。 中唯一个天理。”

  陆澄问:“何谓天理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剔除私欲,即可认识天理。”

  陆澄问:“天理为何称中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不偏不倚。”

  陆澄问:“无所偏倚,为何等景象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宛若明镜,全体透明彻亮,丝毫没有污染。”

  陆澄问:“偏倚有所污染,例如在好色、贪利、慕名等方面有所染,方可看出偏倚。如果心未萌发,美色、名位、利益都未显现,又怎么知道有所偏倚呢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虽未显现,但平素好色、贪利、慕名之心并非没有。既然不是没有,就称作有,既然是有,就不能说无所偏倚。好比某人患了疟疾,虽有时不犯病,但病根没有拔除,也就不能说他是健康之人。必须把平素的好色、贪利、慕名之私欲统统清理干净,不得有纤毫遗留,使此心彻底纯洁空明,完全是天理,才可以叫作喜怒哀乐未发之中,方为天下之大本也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要衡量平与直,必须借助水准和墨线;要判断方与圆,必须依据矩尺和圆规;一个人要想多些自知之明,必须对照正直的人。人本来最难了解的是自已的欲念,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行为,所以,要想使自己的心彻底纯洁空明,关键是把天理作为天平时刻安在心中。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问:“‘颜子没而圣学亡’,此语不能无疑。”

  先生曰:“见圣道之全者惟颜子。观喟然一叹可见。其谓‘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是见破后如此说。博文、约礼如何是善诱人?学者须思之。道之全体,圣人亦难以语人,须是学者自修自悟。颜子‘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’,即文王‘望道未见’意。望道未见,乃是真见。颜子没而圣学之正派遂不尽传矣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有人问:“先生,您认为‘颜子没而圣学亡’,这句话似乎存在问题。”

  先生说:“众弟子中只有颜回窥见圣道全貌。从他那喟然一叹中可以看出,他说‘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’,只有识破了方可作如是说。博文、约礼为什么是善于教导他人呢?做学问的人须仔细考虑。所谓道之全体,圣人也很难告诉世人它的内涵,非要学者自己内心体悟。颜回说‘虽欲从之,末由也已’,亦即文王‘望道未见’之意。望道而未见,才是真正的见。颜回死后,圣学之正宗就不能完全遗传下来了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学者对道之内涵的体悟,如人饮水,冷暖自知,别人是无法察其全体的,即使用最美妙、最精辟的语言也难以表达一二。这里强调的是个人的奋发图强,自身的约礼修养。努力和修养统称为“行”,“行”的功夫到家了,道的全貌自然显现。圣学不是发明,只是先贤对自然规律的发现,古人能发现,今人也能发现;颜回能窥见,又肯定谁不能窥见?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[21][22][23][24][25][26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