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薛侃录 “一以贯之”的功夫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惟乾问:“知如何是心之本体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知是理之灵处。就其主宰处说便谓之心,就其禀赋处说便谓之性。孩提之童,无不知爱其亲,无不知敬其兄。只是这个灵能不为私欲遮隔,充拓得尽,便完全是他本体,便与天地合德。自圣人以下,不能无蔽,故须格物以致其知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惟乾问:“为什么知是心的本体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知是敏的灵敏处,就其主宰处而言为心,就其禀赋处而言为性。幼龄儿童,无不知道爱其父母,无不知道敬其兄长。这正是因为,这个灵敏的知未被私欲蒙蔽迷惑,可以彻底扩充拓展,知便完全地成为心的本体,便与天地之德合而为一。自圣人以下的,人们没有不被蒙蔽的,所以,需要通过格物来获得他的良知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良知和恶念同生于心的本体——性。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应,即为“大性”的一方面,这种“知”便是良知;感知的东西与天理相逆,相逆则会扰乱“大性”,这种“知”便是恶念。恶念清除如冰之溶化;良知显现如水之透明。

  【原文】

  守衡问:“《大学》工夫只是诚意,诚意工夫只是格物、修、齐、治、平。只诚意尽矣。又有正心之功,有所忿嚏好乐则不得其正,何也?”

  先生曰:“此要自思得之,知此则知未发之中矣。”

  【译文】

  守衡问:“《大学》中的工夫唯有诚意,诚意的工夫唯格物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如此只要有一个诚意的工夫就足够了。然而,又有正心工夫,有所忿嚏好乐,心就不能中正,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?”

  先生说:“这一点需要自己思考、体会,明白之后,就能理解未发之中了。”

  〔评析〕

  草木有根水有源。“斩草除根”是解决问题的办法;“溯本求源”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思考在于体会,体会在于明白,明白的部分当然追求根本,这个根本不在事物的结局,而在起心动念“未发之中”。



【本文分页】[1][2][3][4][5][6][7][8][9][10][11][12][13][14][15][16][17][18][19][20][21]

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