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薛侃录 “一以贯之”的功夫 |
【原文】 曰:“不论善念恶念,更无虚假,则独知之地,更无无念时邪?” 曰:“戒惧亦是念。戒惧之念,无时可息。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,不是昏聩,使已流入恶念。自朝至暮,自少至老,若要无念,即是己不知,此除是昏睡,除是槁木死灰。” 【译文】 正之说:“无论善念恶念,毫无虚假,那么,自己独处时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?” 先生说:“戒惧也是念。戒惧之念固然不可间断,然而,如果戒惧之心稍有放失,人不是昏聩糊涂,就是流于恶念。从早到晚,从小到老,如果无念,那就是自己没有知觉,这种情形,若不是昏睡,便是形如槁木,心如死灰了。” 〔评析〕 念头是心体运作时的形态,如果心体无念,只能说明这颗心已是形如槁木、死灰了。心所以是一个活物,正是由于念念相续而维持着心的生机。 【原文】 志道问:“荀子云:‘养心莫善于诚’,先儒非之,何也?” 先生曰:“此亦未可便以为非。诚字有以工夫说者。诚是心之本体,求复其本体,便是思诚的工夫。明道说‘以诚敬存之’,亦是此意。《大学》‘欲正其心,先诚其意。’荀子之言固多病,然不可一例吹毛求疵。大凡看人言语,若先有个意见,便有过当处。‘为富不仁’之言,孟子有取于陽虎,此便见圣贤大公之心。” 【译文】 志道问:“荀子说‘养心莫善于诚’,程子则不以为然,这是为什么呢?” 先生说:“这句话也不能认为它不对。‘诚’有从工夫上说的。诚为心之本体,要恢复心的本体,就是思诚的工夫。程颢说的‘以诚敬存之’,正是这个意思。《大学》中也说:‘欲正其心,先诚其意。’荀子的话固然毛病不少,但也不能一味吹毛求疵。大致上说,对别人的话进行点评,首先就存在看法,自然会有不公正之处。比如,‘为富不仁’,是孟子引用陽虎的话,由此可见圣人的大公之心。” 〔评析〕 荀子说:“君子养心,没有比真诚再好的。做到真诚,就没有其他可做的了,只有用仁爱守身,只有用正义做事。”他还说:“诚心执守仁爱,仁爱就表现于外;仁爱表现于外,就显得神明;神明,就能够使人转化。诚心施行正、义,正义就能够做到;正义能够做到,就显得光明;光明,就能够使人改变。” 陽明先生则认为:“诚为心之本体,要恢复心的本体,就是思诚的工夫。” 前者将“诚”作为养心的功夫,后者则认为“诚”是心之本体。这都有他们的道理。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