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传习录》卷上 门人薛侃录 “一以贯之”的功夫 |
【原文】 先生谓学者曰:“为学须得个头脑,工夫方有着落。纵未能无间,如舟之有舵,一提便醒。不然,虽从事于学,只做个‘义袭而取’,只是行不著,习 不察,非大本达道也。”又曰:“见得时,横说竖说皆是。若于此处通,彼处不通,只是未见得。” 【译文】 先生对求学的人说:“做学问必须有个主宰,如此功夫才有着落。即使不能无间断,应该象船的舵,关键时刻一提便明白。否则,虽然是做学问,但也只是‘义袭而取’,只能行而不明,习 而不察,不是大本达道。”先生接着又说:“有了主宰,横说直讲都正确。如果此处畅通,别处不通,只是因为没有主宰。” 〔评析〕 《颜元集》中说:’诚正是为学根本,孝弟是为学作用,经济是为学结果。”颜元认为,为学要以正心诚意做“根本”,而这个“根本”必须作用于孝悌,落实到经世济民上面来。在这里,颜元的观点与陽明先生相一致,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反对“朱子论学,只是读书”的。 【原文】 或问:“为学以亲故,不免业举之累。” 先生曰:“以亲之故而业举为累于学,则治田以养其亲者,亦有累于学乎?先正云:‘惟患夺志’,但恐为学之志不真切耳。” 【译文】 有人说:“为了父母而做学问,不免有科举之累。” 先生说:“由于父母的原因参加科举考试而妨碍了学习 ,那么,为了侍奉父母而种田,也妨碍学习 吗?前辈认为‘惟患夺志’,只是担心为学的志向不真切。” 〔评析〕 这段谈话的意思很明确,说明做学问首先要志向真切。志向真切了,外在的因素都不能妨碍学问的精进。反之,志向不真切,即使外在条件再好,也难保证学问的成功。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文章作者:明·王阳明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