〖打印本页〗〖打印选项〗 |
《列子》黄帝第二 |
【原文】 宋有狙公者[1],爱狙。养之成群,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匾焉[2],将限其食。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,先诳之曰:“与若芧[3],朝三而暮四,足乎?”众狙皆起而怒。俄而曰:“与若芧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众狙皆伏而喜。物之以能鄙相笼[4],皆犹此也。圣人以智笼群愚,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。名实不亏,使其喜怒哉! 【注释】 [1].狙公——狙,音jū(居),猕猴。狙公,张湛注:“好养猿猴者,因谓之狙公也。” [2].匮——缺乏,贫困。 [3].芧——音xù(序),栎树,本文指栎实,即橡子。 [4].以能鄙相笼——笼,音lǒng(垅),笼络,欺骗。《释文》云:“‘能鄙相笼’,一本作‘智鄙相笼’。”杨伯峻云:“疑作‘智’者是,下文‘以智笼群愚、众狙’正秉此而言。”鄙,吴闿生云:“鄙读为否。” 【译文】 宋国有个饲养猴子的人,很喜欢猴子。他养了一群猴子,能理解猴子的想法,猴子也懂得他的心意。他还减少家里人的生活费用,以满足猴子的需要。不久家里贫困起来,他打算限制猴子的食物,又怕猴子不听自己的话,便先欺骗它们说:“喂你们橡子,早上三个,晚上四个,够吗?”众猴子都跳起来发了怒。过了一会儿,他又说:“喂你们橡子,早上四个,晚上三个,够吗?”猴子们听了,都趴在地上十分高兴。动物之间以智慧与否互相笼络欺骗,都像这个样子。圣人用智慧来笼络欺骗那些愚笨的人,也就像养猴人用智慧笼络欺骗那些猴子一样。名义与实际都没有亏损,却能使它们时而高兴,时而发怒啊! 【本文分页】[1] [2] [3] [4] [5] [6] [7] [8] [9] [10] [11] [12] [13] [14] [15] [16] [17] [18] [19] [20] [21] 文章作者:列子 |